重播时间:
独播频道:发现之旅频道《筑梦新时代》
安徽:南北城市手挽手 提振皖北大步走
2015-08-24 19:41:42 来源:人民网
“嗡”,农用车卷飞尘土,老农佝偻着背,牵着黄牛缓缓犁地。
“轰”,宿州马钢机械产业园机车轰鸣,穿过宽阔的柏油马路。
“4年前遇到的是第一幅场景,基础差,产业薄。老实说,心里一点没底。”回忆起2012年初到宿马产业园时,管委会主任王启荣百感交集,那时宿州埇桥区蒿沟乡两半昌村一片草莽。如今,这片皖北黄土地上已建成食品深加工、信息和光电材料等一批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多项经济指标达到3位数增长。
宿州、马鞍山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的成功,在安徽并非孤例。
安徽以淮河为界,分成了皖南皖北两个不同的地域风貌,皖北人口多、重农业,皖南人口少、经济发达。为了实现均衡发展,奔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自2008年以来,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振兴皖北政策。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南北共建现代产业园区这一战略举措。2012年,安徽省启动《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实施方案》,合肥、芜湖、马鞍山分别对接阜阳、亳州、宿州三个皖北城市;此外,再由皖南4个县区对接皖北4个县区,形成“3+4”南北合作共建模式,共谋发展。
皖北不振兴,安徽难崛起。“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布局。”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认为,推动南北结对合作和区域交流合作,既能释放皖北人口红利,更能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经过近4年合作共建,7个现代产业园如璀璨繁星照耀皖北版图,昔日的农业重镇如今多了工业表情,皖北齐头赶上,近年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6%。
南北挽手,提振皖北新飞跃。
合阜产业园区首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成 (欣奕华摄)
振兴皖北出“大招”——
“高配”政策给皖北提速
天鹅湖路、安徽医科大学阜阳附属医院、洽洽食品……行走在位于阜阳市东南部的合阜产业园,有那么片刻你会觉得置身于合肥街头。从交通闭塞到四通八达,从蹒跚学步到“小合肥”雏形,园区只用了3年多时间。
“每次招商回来,感觉都是不同的。”提及这几年园区的发展,合阜产业园管委会主任王厚亮难掩自豪。今年上半年产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769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9.8%,比上年同期增长65.4%,增幅为阜阳市各县区第一。
曾任合肥发改委主任的王厚亮参与过合肥经开区建设,对开发园区一点不陌生,他说在这里能甩开膀子干,得益于省里给的“高配”政策。
2012年出台的《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区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合阜、亳芜、宿马三个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单列,5年内每年安排不低于2500亩建设用地指标;省财政、受援市、援助市每年各配套2个亿用于产业园建设。
亳芜产业园发展迅速
“每年省里、市里的扶持资金均及时到位,市委主要领导在规划选址、征地拆迁、住房安置上亲力亲为,体现了对南北共建、振兴皖北经济的高度重视。”亳芜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金春龙感慨说。
“给政策,出资金,还派人。”参与起草《方案》的安徽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殷君伯介绍,为调动干部积极性,高效推进园区建设,省里明确三个现代产业园区为省级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按副厅级干部配备,挂任所在市市委常委。另外园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由所在市市委书记兼任。产业园干部由南北共建城市和省直部门选派干部组成。
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高大上”项目在皖北落户
初始时,人们不会想到规划图上的亳芜产业园,会这么快成为现实,毕竟芜湖与亳州距离400多公里,是7个合作共建园区中相距最远的,产业转移难度也最大。4年过去,顾虑烟消云散,中联重机、海创新型节能建材等一批“高大上”项目不仅在此生根,还吸引来了关联企业纷纷落户,促进了产业集聚。
时间拨到2014年9月,亳州海创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首批产品下线,该公司在2013年底才正式开建,从建立生产线到投产,仅用时不到一年。
海创以西,占地200多亩的亳州中联重机工农业装备产业园机械轰鸣。在芜湖,这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家喻户晓,亳州生产线的落成,弥补了皖北没有大型装备制造业的短板。
截至目前,亳芜产业园共招商引资项目63个,协议总投资415.2亿元,海创新型节能建材、中联重机、西锐3D打印等一批牵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已成功落户。
“实现皖北发展的新突破,必须发挥优势、补上短板,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安徽省省长李锦斌强调。
不仅有中联重机、海创这样的“硬”产业扎根,许多“软”产业也纷纷在皖北落户。在合阜产业园内,宽广的合肥大道贯穿全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百大合家福阜阳购物中心等诸多“合肥印记”即将封顶完工。
“不仅是工业,医疗、教育也得以很好地嫁接。”安徽省发改委皖北处处长杨如松说,随着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上升,合肥等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转移,这给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阜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承接机遇。给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服务理念。
差异化发展辟新径——
量身打造 避“重”就“轻”
记者采访发现,各个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承接产业转移,而是在承接中实现转型升级,结合实际量身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王学军强调,要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特别要高标准推进好共建园区的发展,既要抓建设,也要抓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虽然初衷一致,但“合阜”“亳芜”“宿马”三大产业园发展路径、产业集聚却各有特色。
合阜产业园仿佛“小合肥”,既有合肥经开区的即视感,也有安医附院、洽洽瓜子等合肥本土知名品牌入驻;亳芜产业园走的是引进“高大上”企业的路子。
宿马产业园宽阔整洁的道路
至于宿马产业园,按理说,因钢设市的马鞍山机械制造发达,那么马鞍山和宿州共建,理应重点承接马鞍山的装备制造业,实际并非如此。
据王启荣介绍,宿马产业园的成功,得益于因地制宜,抓住了宿州农产业资源丰富的特点。一直以来,园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立了“2+2”产业规划,把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和光电材料作为主导产业,机械装备制造、商贸物流作为辅助产业。
放弃将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因势利导发展食品深加工,时间证明这一“奇招”是英明的,如今宿马产业园区已经形成完整的食品深加工产业链,吸引了诚和信食品、王老吉、思味特食品等17家大型食品企业入驻。
今年上半年,该园区多项经济数据“井喷”式上升,完成工业总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328.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265.1%;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378亿元,同比增长561%。
扑下身来扎住根——
新理念助推皖北“破局”
出外考察,杨岸峰习惯在包里带一本《凤阳年鉴》,每到一个乡镇,先看看书上介绍的风土人情,以便能很快和老乡们打成一片。
到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担任主任前,杨岸峰在山清水秀的宣城市宁国市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身边许多人不解,“从环境优越的先发地区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地他乡,图个啥?”
杨岸峰不以为然,秉承着“说好凤阳话,办好凤阳事,当好凤阳人”的原则,他的足迹遍布园区所在的6个村组,走访干部群众100余人次。
为更好地开展援建工作,杨岸峰将家庭的重心也迁至凤阳,2013年将女儿转到当地读书,并动员妻子来凤阳进行支教。“刚来园区确实不适应,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园区一天天成型壮大,特别有成就感。”他说。
“南北合作共建,即是产业的共建,也是南北干部的共建。经过多年发展,‘3+4’园区雏形初现,带来了效益,这与干部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安徽省发改委皖北处处长杨如松认为,皖北加快发展离不开“南北”干部的合力共建,来自大江南北的优秀干部如同清泉注入皖北大地,扑下身来扎下根,带来了新的服务理念。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与市直部门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完善项目跟踪服务联系人和项目建设周调度机制,实现一站式服务。企业施工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提出来,都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审批手续,不是我们去跑,而是干部上门服务。他们比我们还关注项目进度,对企业嘘寒问暖,非常关心。”看着新的生产线正式落成,中联重机亳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廷友说,几家“高大上”企业落户亳芜产业园,一方面看重这里的区位、劳动力优势,还因为这里的“软环境”。
4年时间,在“南北人”的不懈努力下,7座现代产业园仿佛7艘巨轮跨过长江、淮河,将一批重点产业引入皖北。结对共建,对皖北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三产结构有了大变化,由20.2:47.6:32.2调整为18.7:48.7:32.6,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分别由41.6%、37.6%提高到42.9%、43.4%;经济水平有了大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6%。
南北挽手,兄弟同心,八方才智以滚滚洪流之势,汇成皖北发展的蓝海。太多的梦想与期冀,画卷般逐一铺开。南北共建,如今鼓点正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