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时间:
独播频道:发现之旅频道《筑梦新时代》
环球时报社评:中国人,让我们对历史悲情说再见
2015-03-31 17:19:21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中国人,让我们对历史悲情说再见。我们真诚地发出这道呼吁,怎么想,就怎么说。
中国社会是存在一定历史悲情的,这无需否认。这种悲情有它的合理性:自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饱受侵略和欺凌。这个曾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民族,后在列强的宰割下几近亡国亡种。近代的悲惨历史不可能像盲肠一样从民族记忆中剪去,屈辱感因此代代相传。
然而生活在继续,中国几经曲折,奇迹般走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当口,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外部世界互视的基础在变化,我们需要跟上这种变化。
我们须厘清一些基本事实,它们已从历史悲情的出发地向前走了很远。包括: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非遥不可及。中国同时是世界第二大军费国,我们的整体军力以及国家综合竞争能力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任何外部力量想像19世纪下半叶或20世纪上半叶那样用实力威逼中国,都已是幻想。
但是中国的成长必然引发了世界的一些格局性变动。这会造成某种外部的不适应,我们也会从外部感受到难以区分临时性或者战略性的排斥和挤压。这必然让我们不快,刺激我们的诸多联想。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搞清:这些外部压力的出现不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是因为我们在逐渐成为世界性力量。
外部干涉如今已无法直接影响中国,因此它的形式不再是传统帝国主义式的,而做了面向全球化及互联网时代的嬗变。更准确说,它变成了“渗透”。21世纪国际关系的总态势不是谁压倒谁,而是旧要素老化新要素勃兴的复杂状态。这时候每个国际行为体最需要的是能够提供清醒和定力的精神强大。
当我们仍然存有较浓厚的历史悲情时,很容易在自卑和自负,或者“失败主义”和“胜利主义”之间摆动,一些东西在我们眼里有可能变形。我们会发现外部的更多傲慢,更多遏制中国崛起的野心,也会对是否应进一步对外开放产生犹豫。
需要指出,当下世界各大国都有各自思想及意识形态的软肋,比如美国社会对西方中心主义不切实际的迷恋,日本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极度失落感,俄罗斯社会围绕大国情结的患得患失等等。在这个时代,哪个国家的主流社会善于反思,它就有可能在下一步的世界竞争中先行一步。
中国的对外社会心态一定要加快“正常化”。不能不说,这些年中国社会的心态已在逐渐平和,全民族意义的自我调整已经开始。然而已有的成果远远不够,中国的社会心理需要迅速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形成对接,并且要尽可能走到国家实力进一步崛起的前头。中国这方面做得越好,国家对外战略的弹性就越大,中国崛起的前沿也更容易润滑。
中国发起创办亚投行,到昨天已有44个国家申请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台湾地区也表态将申请入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赢得瞩目。从1840年以来,中国历尽苦难,沧海桑田,今日中国与一个半世纪前中国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最重要的是这个国家走过来了,我们告慰先人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向前走得更远。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行包括阅兵在内的盛大纪念活动。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的超越。在这个时候同近代以来不断积累的历史悲情做告别最有意义,它将塑造中华民族新的自尊,向世界展现我们从内到外的自信。
中国必须有力量,同时豁达、宽厚,对新时代的国际纠纷及摩擦就事论事,既不轻视、也不夸大它们的实际意义。摆脱历史悲情的中国人会以平常心看待种种问题,这对整个地区平和处理纠纷将是重要引导。中国是什么样,我们周围的世界就可能是什么样,我们不妨这样走着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