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九问京津冀 梦圆当可期
2014-08-25 14:54:28 来源:人民日报
燕山莽莽,太行巍巍,海河汤汤,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唇齿相依,是近邻,更应是近亲。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历史方位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应运而生,时至势成。
谋一域而带全局的雄图大略,不把问题留给后人的铁肩担当,以上率下的科学引领,留印有痕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一曲新的“春天的故事”在中国版图的胸膛中澎湃奏响。
首都大城市病、环京津贫困带、区域生态失衡的顽疾需要破解;面向未来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需要创新;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需要探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发展,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需要催生;国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本……
盛夏,天热地热人更热。记者历时两个多月,横跨京津冀数千公里,感受干部群众所思所盼,体察各地所谋所动,梳理备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协同发展这场风云际会的大阵仗令人激动,令人期盼。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京津冀不是一块一块拼接出来的区域,而应是一块儿长大变强的生命共同体。
这回,京津冀真的被唤醒了!
本报今天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系列报道最后一篇《九问京津冀梦圆当可期》。
1问
守土有责与突破藩篱
——做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情,“跳出”才有底气;有了“跳出”的视野,才能更好地谋划全局,协同发展
“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习近平总书记一语破的。京津冀三地豁然开朗:“以前我们都想自己的事情,越想越难办。现在,总书记指明了方向,真是茅塞顿开!”
北京,繁荣现代高大上,人多路堵空气差,渴望破解宜居和谐难题;河北,经济总量大质量低,腹地宽广多贫困地区,渴望涅槃重生;天津,凭海临风,开发开放优势明显,但与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名实不符,渴望大而强,好而快。
在自家一亩三分地谋发展,只会是大而全,定思路只会是紧紧“抱权”,干事情只会是自扫门前雪。推门可见而不相往来,触手可及却画地为牢。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化水平较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足。相互掣肘,谁也跑不快,谁也走不远。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带来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宽阔视野。京津冀的“茅塞顿开”和“豁然开朗”,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
北京不再建设经济中心,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着眼构建高精尖的产业结构。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是北京推进协同发展的当头炮。”北京调整转移产业,既想着自己,也想着别人:污染企业就地消灭,绝不外迁;有带动力的企业外迁过程中,促进转型升级;企业不能一转了之,要三地联手,共同营造良好产业环境……
打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跳出才有底气。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渐成优势,在与中关村合作共建产业园的同时,也把创新发展的视野投向河北。新兴产业提前布局,让整个链条在三地延展,以优势互补求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天津首先要干好自己的事,既为承接北京功能转移打造好软硬件平台,也要把不符合天津定位的产业疏解到河北。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三地携手,大有可为。”
过去,“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等区域发展的规划,河北省总有部分被甩出去。“重的更重,轻的更轻”是河北人的委屈所在。如今,京津冀规划同图、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河北省应是最大的受益者。历经“壮士断腕”的河北,有着宽广的胸襟:影响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事不干,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事不干。“不能以一地之小私,舍三地之大公。”
协同发展,首先要推倒围墙,突破藩篱,彼此有互需,各自有互补,打破区划小格局,加入区域大循环。其次要做好分内的事,守住协同的责。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既想别人能给自己什么,也要想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思路一换天地宽。京津冀筹谋协同发展的怦然心动中,彼此都听得见对方的心跳。
2问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协同一体,迫切需要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从实际出发的基层探索
加强顶层设计,是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层面的大规划、大蓝图,瞄准京津冀,显示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破题区域协调发展的担当胆魄和坚定决心。
京津冀,是中国发展成就与发展困惑的大样本。破解这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必须全盘构想。三地干部群众和学者高度共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标本都难治,大势大局坚决服从中央的决策部署。
“首都副中心”曾一度是舆论的热点话题。对此,河北态度鲜明:“这是中央决策的事,我们不争!”
北京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服从国家统一规划,服从顶层设计的界定。
顶层设计要谋长远。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的同志建议,城市建设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按照最新理念规划设计,要管10年、20年、30年,避免“一竣工就落后”或“计划赶不上变化”。
顶层设计要成系统。“对症下药,不是一次开一味药、一方药,而是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打组合拳,跳连环马。”三地都期盼,顶层设计对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区域重大问题更加明晰,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支撑。
顶层设计要破壁垒。京津冀过去的僵局,原因在于,需跨省市协调的问题多,利益协调机制没有建立。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张贵说,顶层设计的核心是三地如何协调利益,涉及财税制度,涉及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政府的考核,涉及官员评价体系等。
当然,没有基层,何来顶层?三地对未来充满憧憬,也不乏发力前的冷静理性。天津市宝坻区委书记贾凤山说,国家顶层设计和三地框架规划应抓紧推出,同时各地区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去创新。
顶层设计是路标,是方向,别指望一个区一个县干什么都纳入其中。怎么走,怎么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远,需要八仙过海,各践其行。
首钢石景山钢铁厂搬迁到河北曹妃甸,成为协同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靳伟感触很深,这一成功实践,既源于国家顶层设计,也有赖于京冀两地政府、企业通力合作。
协同发展,大幕渐启。顶层设计的落地,需要基层探索的顶托;顶层设计的实效,需要基层创新的转化。基层的破冰实践,也会为正在进行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
3问
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
——“有形之手”在“无形之手”有为处谨慎、难为处发力,不缺位、不越位,彼此才能并行不悖
河北热切,市县乡镇进京密集招商;天津积极,多渠道沟通,瞄准目标下手;北京谨慎,只在发改委设了一个口。在城市功能疏解、要素外移承接方面,三地考量不尽相同,体现出对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各自如何发力的不同思考。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井宏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为与不为的边界。
北京调结构,调了十几年,先后走了纺织、钢铁、化工等一批企业,既经历过“树移死”之痛,也体验了“人挪活”之快。朝阳区原为工业大区,一位“老工业”说得坦率:“早些年的搬迁,政府主导多,限时限地走的,企业都死了。”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解释,“只要一说哪个企业要搬,企业面前的困难就会像山一样长出来,银行不给放贷,债主上门,销售渠道观望,技术骨干跳槽……”这边“壮士断腕”,但市场不等企业“接骨重生”。
北京换了打法,政府给导向,给宽松时间,让企业“自由恋爱”、自寻调整契机。政府尊重市场,企业由此获得发展空间,也拉动了津冀产业发展。北京目前有1000多个小商品、农贸市场,很大一部分要外迁。北京的态度明确而温和:有目标,也要有过程。
北京东南五环,有一个全国闻名的石材市场,十年间从无到有,迅速集结起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如今市场要外迁,怎么迁?当地村党支部书记说,市、区领导先后来暗访、调研三次,“政府给方向,搬迁要按市场规律办。”
在河北永清,记者看到政府规划的服装产业园沙盘,美轮美奂,规模宏大。建设工地上,在北京大红门经营的浙江乐清商人卢立平告诉记者:“除了交通、物流,小商品市场还需要成本低、反应快的加工企业做支撑。大红门市场有3000多家加工企业,正考虑往这边搬。”
但一些商户对各地争抢北京外迁市场,投巨资,建平台,表示忧虑。小商品市场从业人员多,能带动千家万户就业,但税收不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这是一个富民产业,如果当作强市产业做,政府力量太大,市场就难以发力。”尊重市场力量,“有形之手”不缺位、改革不越位,才能避免“双手互搏”。
4问
眼前小账与发展大账
——破除“分灶吃饭”的“各打算盘”,创新财政税收体制,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动力源
因差异谋定位,以合作求共赢,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必须探索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这是采访中听到的一个强烈呼声。
“北京不是经济中心,但不能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位北京的“老经济”,说起了这个著名的绕口令。因为“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各地有目标、有干劲,但也有纠结、有无奈。
分灶吃饭,左右看,在京津冀有个“你我他”的关系;上下看,有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关系;前后看,有眼前小账和未来大账的关系。
“花钱”算大账。在中央各部委支持下,为了用好在京各种科技资源,北京市尝试“先投入后算账、先把蛋糕做大”。科研经费支持,过去考虑是中央单位还是地方单位。现在只要是在北京注册的法人,符合北京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经费一视同仁。一体化观念,催生了“首都科技”概念,增强了北京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的财政,看起来宽裕,算起来紧张。三地各有各的难,相互体谅就能想出办法。一个大胆的设想是,首都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可以三地共建,财政上商量一个分配办法,最后慢慢演化成一个区域化一体的财税政策,完全打破以行政区划来计算的办法。
随着协同发展的推进,京津冀三地之间,企业会形成更多的总分结构、母子结构、上下游结构,由此带来了三地横向间的税收分享、排放指标转移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收钱和花钱,如何统计与考核,影响着政府间的统筹和协调,决定着政府的行为和作为,必须以很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启动这方面的改革。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说:“如果把财政税收政策设计好,对推进协同发展,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动力源。”不能只算眼前小账,要立足于算好“发展的大账,未来的总账!”三地高层对此已形成高度共识。
5问
对内聚合与对外开放
——身处京津冀,“就近拜师”有条件;跳出京津冀,“全球学艺”无束缚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准备好了吗?”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岚提出的问题颇为尖锐。不少河北干部对协同发展有喜有忧,对自己薄弱的产业基础、较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和人才的匮乏,有些信心不足。“梯度落差、产业悬崖”是常被提及的八个字,“潘长江攀着姚明跳舞”,是最形象的比喻。
对此,石家庄确定了“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两大任务,瞄准“央”字头“国”字头的金凤凰,筑巢引凤。目前,已有95个大项目落户。南部的邯郸,冀南新城也成为央企投资新热土。
缩小梯度落差,不仅要抓住机遇,还要能“选择机遇”,整体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紧邻北京的河北固安县,原是个农业小县,但打破常规,用足后发优势,用国际视野审视自己。立足京津,放眼全球,精选产业,目前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优势。城市管理接轨首都标准,小小县城,优美整洁,安详宁静,给来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身处京津冀,“就近拜师”有条件;跳出京津冀,“全球学艺”无束缚。加快发展,既要对内协作,也要对外开放。
河北开发开放提速,国内外企业动作频繁。过去,跨国企业投资河北集中在机械制造,现在,带着管理、营销的软实力来了。河北业界人士意识到,需要树立更为明确的聚合、运营全球资源的意识,营造全新的竞争优势。
天津的变化无处不在。一方面建设更多高水准的要素集聚载体,打造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腾挪的大平台,另一方面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从“高新、集群、链条”三个关键词入手,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优势。“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高度。”天津人说,“大开放才是大天津,关起门来永远是小天津。”
6问
小步快走与大步跨越
——“一级一级上台阶”,小步快走,是经济增长的基石;“三步并作两步走”,大步跨越,是脱胎换骨的必需
循序渐进还是跨越发展,是发展前行的不同路径。京津冀经济落差明显,亦步亦趋地走,必然丧失协同发展这个最宝贵的机遇。机不可失,三地闻鸡起舞,只争朝夕。但是,跨越发展胆要大、头要冷,心要细、手要抓。理性审视京津冀的优势劣势,是跨越发展的前提。选准突破口,是跨越发展的关键。
如何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突破口之一是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关键先生”就是中关村。每隔一段时期中关村都会产生带有超前时代基因的企业,成为产业风向标。“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新模式正在催生深远变化,带来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的巨变,也为京津冀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全新机遇。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提出对区域跨越发展建议:集中力量,打三场攻坚战,一是打造“京津冀信息高速公路”,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共建“智慧京津冀”;二是共建“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围绕中关村打造全球大数据创新资源中心;三是共建京津冀农业物联网平台,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两步并一步,发现机遇、创造机遇,脱贫与发展才有可能同步实现。河北贫困县崇礼,面向世界审视资源优势,打造滑雪产业,走上了现代服务业之路。县旅游体育局局长田永军说,没想到游客这么多,没想到世界影响这么大,没想到致富效果这么好。
然而,跨越发展决不能跨越规律。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座为滨海新区配套的现代化新城,立足生态理念,精心规划,精选产业,立志“打造可持续发展样板”。
7问
守护生态与受惠绿色
——合理、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生态约束机制
京津冀发展失衡,都市山区苦乐有别。河北环京津29个县,绿意连绵,但也贫困连片,令人揪心。为什么离发达地区这么近,脱贫却这么难?
这29个贫困县大多是革命老区,为了生态保护,发展受刚性约束。生态功能区内,污染企业一个不留,耗能耗水产业全部下马;保护区内农民不能种水稻,不能放养散牧。固沙降尘,清洁空气,涵养水源,流域保水,这些绿色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贫困的承载者。
“市民用水享受低价,上游供水基本无价,山民养水付出代价。”山里的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分析说,“这样一条供水链条,使山民创造的绿色财富,兑现到了市民的口袋里!”
北京延庆、怀柔与河北赤城一路之隔,相邻村庄10年前一样穷。后来,北京实行分类管理,把山区划为生态涵养区,关矿停厂,封山育林,加大转移支付;为山区农民设立绿色岗位,家家有护林工,增加硬收入;城里智力下乡,小流域,大规划,山村景观美起来,山区旅游火起来。10年发展,鸡犬相闻依旧,而日子已不可同日而语,农民人均收入相差巨大。“一路之隔”的赤城县干部群众,期待享受北京这样的生态补偿机制。
环京津贫困带如何脱贫?记者请教北京市领导,“转移支付,对口支援!”这八个字脱口而出。环京津贫困在北京人心中,同样沉甸甸!
事实上,北京的山区政策不仅仅是补偿机制,它也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同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的一部分。财力薄弱的河北,期待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协调三地建立跨省市的生态补偿机制。他们认为,合理、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生态约束机制。
8问
政策洼地与创新高地
——优惠政策带来的洼地效应,只是一时红利;只有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创新高地,才能可持续、快增长
用地、用房特殊优惠,水电、气暖特别补贴,税收减免返还……三地不少地方招商引资高招迭出,颇具“地方特色”。
地方发展政策的设计,怎样才能有效释放活力动力?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做法,令人对“优惠政策”有了新认识。
谈到“优惠”,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笑着“纠偏”:“中关村没有优惠政策,有的是突破体制机制阻碍的先行先试政策。”第一轮突破性政策,重在推倒原有体制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间形成的条块分割“围墙”,推进科技融合。中关村从不招商,也没有税费优惠。不招商招什么?面向全球招人才。争取的第二类突破性政策,便是建人才特区。
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获得的政策,是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十个方面进行改革突破。
在天津东丽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杨一平称与东丽区已签署协议,将在天津建先进技术研究院。他认为,起步之初,优惠政策的效果直接有效,吸引力很大,但一个地方要培育产业,营造持续优势,只有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来释放动力。
6月底,一度略显沉寂的曹妃甸,迎来北京与河北高层领导协同调研。双方高层正形成共识,把曹妃甸作为北京企业外迁的重要落脚地,北京医疗、教育优势资源在此布局,形成规划优美的产业新城,承接北京转移,同时吸纳当地就业,为河北产业转型助力。
9问
经济发展与民生温暖
——彰显国力的宏观经济数据,转化为温暖可感的微观民生福祉,才是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
既要看经济数据,更要看百姓表情,人的发展是协同发展的根本要义。
河北承德滦平县,与北京一界之隔,大山里一个自然村170余口人,只有50多人留守在家。数百万计的河北人在北京、天津打工。60岁的村支书杨俊感慨,儿女们如果能在本地找到同等待遇的工作该多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地协同发展使治污提速见效。加快环京津贫困带脱贫,是不可忽视的民生福祉。“如何使生态涵养区人民的生活,与非生态涵养区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一样美好?”河北省的思考结果是,以改革思维推动扶贫。北京的同志说,京郊民俗游要主动推向河北,帮助环北京乡村致富。提高京津冀4000余万农民生活水准,是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民生福祉。北京郊区,政府投入、技术下乡,寒冬里农户家里温度提高了5至10摄氏度。这样的温暖,也可望传递到河北山里。
不用平均数取代大多数,不因大多数忽略少数人。北京、天津,能否在破解大城市病的同时,为就业者提供有尊严的生活;河北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如何在高大上的新产业之外,发展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百姓增收……